【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小老鼠与泡泡糖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2. 能力目标:引导幼儿在音乐中模仿小老鼠的动作,培养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
3.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知音乐中的节奏变化,并能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 音乐《小老鼠与泡泡糖》(可选用改编版或自编旋律)
- 小老鼠头饰若干
- 泡泡糖图片或道具
- 简单的舞台布置(如“洞穴”、“草地”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小老鼠和泡泡糖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小老鼠吗?它喜欢吃什么?泡泡糖是什么味道的?”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2. 故事讲述(5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老鼠与泡泡糖》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调皮的小老鼠跑到了草地上,它看到地上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泡泡糖。小老鼠好奇地凑过去,想把它吃掉……可是,泡泡糖太粘了,小老鼠的脚被粘住了,怎么也动不了。”
3. 音乐欣赏与动作模仿(10分钟)
播放音乐《小老鼠与泡泡糖》,引导幼儿听一听音乐中有哪些声音,感受节奏的变化。
- 第一段音乐:轻快、活泼,表现小老鼠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的样子。
- 第二段音乐:节奏变慢,声音变低,表现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后挣扎的样子。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
- 轻轻踮脚走,模仿小老鼠走路;
- 用手做“粘”的动作,表现被泡泡糖粘住的感觉;
- 模仿小老鼠“哎呀”叫的声音,表达无奈的情绪。
4. 游戏互动(1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老鼠”,其余幼儿扮演“泡泡糖”。
- 当音乐响起时,“小老鼠”在“泡泡糖”之间灵活穿梭;
- 当音乐切换到“粘住”部分时,“泡泡糖”迅速围住“小老鼠”,“小老鼠”要做出挣扎的动作。
5. 总结与分享(5分钟)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最喜欢的部分,以及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音乐和动作,了解了一只可爱的小老鼠,还学会了听音乐做动作。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多听音乐、多动一动!”
四、活动延伸:
-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音乐盒和相关道具,让幼儿继续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听音乐,并尝试模仿动作。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小老鼠与泡泡糖”为故事主线,结合音乐与动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跟随音乐节奏做出相应动作,但在动作协调性和节奏感方面还有待加强。个别幼儿在游戏环节中表现出不够专注,今后可以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游戏环节,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同时,在音乐选择上,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节奏和难度,使音乐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此外,在语言表达方面,应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音乐情绪。
通过本次活动,我认识到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唱歌曲,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