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仲永文言文】《伤仲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收录于《临川先生文集》中。文章以一个天才少年因缺乏后天教育而最终沦为普通人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天赋”与“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重视才学、轻视教育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文章开篇写道:“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虽然出身贫寒,却突然表现出非凡的书写能力,甚至能自己作诗题名。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个奇迹,也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方仲永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反而将他当作赚钱的工具,四处炫耀,让他在乡里展示才华,而非让他接受系统的教育。结果,“其受于人者不至”,到了成年之后,方仲永的才能逐渐消失,最终“泯然众人矣”。
这篇文章虽短,但寓意深远。王安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天资”与“后天培养”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即使一个人天生聪慧,若没有持续的学习和引导,最终也会被埋没。相反,即便资质平庸,只要肯下功夫,也能有所成就。
此外,《伤仲永》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在宋代,科举制度盛行,士人阶层重视才学,但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方仲永的故事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警示: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天赋”,更要注重其成长过程中的培养与引导。
从文学角度来看,《伤仲永》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仅是一篇叙事散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读来令人深思。
今天重读《伤仲永》,我们依然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在当今社会,尽管教育条件大大改善,但“重才轻教”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天赋,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塑造。而《伤仲永》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天赋,更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与正确的引导。
总之,《伤仲永》虽为一篇古文,但其思想内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一个天才少年命运的感叹,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