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员外是什么身份】在古代中国,"员外"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官职名称,尤其在明清时期较为普遍。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而是一种带有荣誉性质的职位,通常由地方官员或富商通过捐纳获得。以下是对“古代员外是什么身份”的详细总结。
一、
“员外”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原意是“员外郎”,即中央六部中各司的副长官。但到了宋元以后,“员外”逐渐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常用于地方上的士绅或富商,表示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在明清时期,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允许民间人士通过捐钱来获取“员外”头衔,这种做法称为“捐纳”。因此,“员外”有时也被称为“捐官”,虽然不是真正的官员,但在地方上仍有一定的声望和权力。
此外,“员外”还常与“员外郎”混淆,但两者并不相同。“员外郎”是正统的官职,而“员外”更多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含义 | “员外”最初为“员外郎”,后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或捐纳所得的头衔。 |
起源 | 唐代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逐渐演变。 |
性质 | 非正式官职,多为荣誉性或捐纳所得。 |
拥有者 | 多为地方士绅、富商或通过捐纳获得者。 |
地位 | 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但不参与实际政务。 |
与“员外郎”区别 | “员外郎”是正统官职,属于中央机构;“员外”则多为荣誉或捐纳头衔。 |
明清时期特点 | 政府通过捐纳制度授予“员外”头衔,以筹集财政资金。 |
文学形象 | 常被描绘为富裕的地主或乡绅,在小说中常带有讽刺意味。 |
综上所述,“古代员外”并非真正的官员,而是一种带有荣誉性质的称号,多由地方士绅或富商通过捐纳获得,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以上就是【古代员外是什么身份】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