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散文,记述了战国末期刺客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本文将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的现象。在《荆轲刺秦王》中,存在以下通假字:
1. “见”通“现”,如“图穷而匕首见”中的“见”,意为“出现”。
2. “还”通“环”,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还”,意为“环绕”。
3. “卒”通“猝”,如“卒起不意”中的“卒”,意为“突然”。
这些通假字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古韵,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指某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改变其词性,以表达更丰富的含义。在《荆轲刺秦王》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
1. 名词作动词:如“太子迟之”中的“迟”,原为形容词,此处作动词,意为“认为……迟”。
2. 动词作名词: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中的“进”,原为动词,此处作名词,意为“前进的动作”。
3. 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表示让某人存活。
4. 意动用法: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意为“以……为兄”,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不同。在《荆轲刺秦王》中,有许多词语具有古今异义的特点:
1. “顾”:古代意为“回头看”,现代多用于“照顾”或“考虑”。
2. “谢”:古代意为“道歉”,现代多用于“感谢”。
3. “左右”:古代指“身边的人”,现代多指“大约”或“方位”。
4. “以为”:古代常作“以……为”,现代多作“认为”。
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避免误解。
四、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等。在《荆轲刺秦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句式:
1. 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为“有什么满足的”。
2. 状语后置:如“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中的“见陵”是被动结构,“之耻”是宾语,整句意为“被欺凌的耻辱已经消除了”。
3. 判断句:如“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中的“也”表判断,意为“这就是我日夜痛心的事”。
这些特殊句式的运用,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总结:
《荆轲刺秦王》不仅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更是一部极具语言特色的文言作品。通过对其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还能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