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跪求万能的网友,帮我破局!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31 05:17:57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了解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讽刺艺术在小说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认识社会不良风气的危害,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批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讽刺手法。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讽刺揭示的社会问题,理解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文录音、拓展资料(如《儒林外史》简介)。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思考人物性格。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情节梳理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范进中举”的漫画或图片,提问:“你是否知道‘中举’是什么意思?中举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出主要人物及关键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故事脉络,用简短的语言复述主要内容。

3. 人物形象初探(15分钟)

分组讨论:

- 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 胡屠户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 其他人物如张乡绅、众邻居等有何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归纳人物特点。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语言品味

1. 文本细读与语言分析(20分钟)

选取典型语句进行分析,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次。”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技巧。

2. 讽刺手法探究(15分钟)

提问:

- 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讽刺意味?

- 作者是如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的?

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讽刺的表达方式及其社会批判意义。

3.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人物形象、讽刺手法和主题思想,强调小说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写作训练

1. 拓展阅读(10分钟)

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其他片段,如“严监生临死前两根灯草”等,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人物的刻画方式。

2. 写作训练(20分钟)

题目:《如果我是范进》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生活,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中举”现象的理解或反思。

3. 作业布置(5分钟)

-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范进中举》的理解。

- 搜集有关“科举制度”的历史资料,做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同时,结合现实话题,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六、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整体感知

2. 人物分析

3. 讽刺手法

4. 拓展延伸

四、教学反思

```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内容结构清晰,语言自然流畅,避免AI生成痕迹,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