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2023及mdash及2024学)】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 掌握“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主题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学会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生活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克服困难、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 理解父母关爱与引导的重要性,学会在困境中寻求帮助。
二、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寓意,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如何一步步走出危险的过程。
- 难点: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
三、预习任务
1. 字词积累
-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
- 如:“啜泣”、“暮色”、“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 内容感知
- 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
-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在悬崖上感到害怕?他是如何脱险的?
3. 问题提出
- 文中父亲的话对“我”有什么影响?
-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是怎么克服的?
四、课堂学习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登山或攀岩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高处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 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什么?
3. 深入探究(20分钟)
- 分组讨论:
- 为什么“我”一开始不敢动?
- 父亲的话给了“我”怎样的启发?
-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经历。
4. 语言赏析(10分钟)
- 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 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描写,感受文章的感染力。
5. 拓展延伸(5分钟)
- 教师展示一些名人克服困难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海伦·凯勒战胜残疾等,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与勇气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在困境中如何一步步克服恐惧、最终成功脱险的过程。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面对困难时不要被吓倒,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就能走向成功。
六、课后作业
1. 基础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字词和内容理解。
- 抄写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拓展作业
- 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在生活中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要求不少于300字。
- 结合本文主题,谈谈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用)
-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部分同学在语言表达方面仍需加强。
- 下一步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生活相结合,提升情感体验。
八、附录
- 生字词表
- 课文朗读音频(可选)
-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如:《荒野求生》《永不言弃》等)
---
备注:本导学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