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四】一、教学实录
1. 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吗?谁能简单说说?
学生A:这是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故事。
学生B:盘古是创造了天地的人。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不仅要理解故事内容,还要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去感受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2. 初读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是否正确,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故事中盘古是怎么创造天地的?他经历了哪些过程?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答案?
学生C:盘古在混沌中醒来,用斧头劈开了天地,然后他身体化作了自然界的万物。
教师:说得非常准确。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描写,体会盘古的勇敢与无私。
3. 精读分析
教师:现在我们重点分析课文的“盘古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合拢。”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D:盘古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在一起,一直支撑着。
教师:是的,这体现了盘古的坚持和牺牲精神。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段:“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比如“风和云”、“雷鸣”等自然现象如何与盘古的身体联系起来。
4. 拓展延伸
教师:如果我们把盘古比作一个伟大的工程师,他是不是也在“建造”我们的世界呢?你能想象一下,如果盘古没有牺牲自己,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E:如果没有盘古,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四季的变化。
学生F:也许世界还是混沌一片,没有白天和黑夜。
教师:大家的想象非常丰富。这说明我们不仅读懂了故事,还开始思考背后的意义。
5. 总结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感受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阅读中也能多思考、多想象,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教学点评
本节课围绕《盘古开天地》展开,教学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注重学生的参与与思维训练。教师在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初读、精读、拓展等方式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思考。
课堂中,教师善于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尤其是在分析盘古身体化为自然万物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在结尾处进行了情感升华,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整堂课既有语文味,又有思想性,是一节成功的语文教学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