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史”之称,掌握《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感知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 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理解“老妇”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石壕吏》原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查阅杜甫生平及唐代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引导学生回忆杜甫及其作品。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一首著名叙事诗——《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说明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
- 说明杜甫在战乱中亲历百姓苦难,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2. 文本解读: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含义。
-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人物(老妇、差吏、诗人)及其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 重点分析“老妇”的形象:她为何主动应征?她的表现反映了什么?
3. 情感体验:
- 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 讨论:诗人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推荐杜甫其他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
2. 延伸思考:今天的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3.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杜甫,你会如何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杜甫“诗史”风格的特点,指出《石壕吏》不仅是对一个家庭悲剧的记录,更是对整个时代苦难的控诉。鼓励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培养人文精神。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石壕吏》,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2. 选择一首杜甫的诗,尝试进行仿写或改写,体现代际关怀。
五、板书设计:
```
杜甫《石壕吏》
——记一次战乱中的家庭悲剧
一、背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
二、人物:老妇、差吏、诗人
三、主题:战争带来的苦难,人民的无奈与牺牲
四、情感:同情、悲悯、批判
五、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结合,语言质朴而有力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世界,理解其诗歌背后的社会意义。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