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杜甫《石壕吏》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杜甫《石壕吏》教案,求大佬赐我一个答案,感谢!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01:20:07

杜甫《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史”之称,掌握《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感知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 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理解“老妇”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石壕吏》原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查阅杜甫生平及唐代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引导学生回忆杜甫及其作品。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一首著名叙事诗——《石壕吏》。”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说明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

- 说明杜甫在战乱中亲历百姓苦难,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2. 文本解读: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含义。

-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人物(老妇、差吏、诗人)及其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 重点分析“老妇”的形象:她为何主动应征?她的表现反映了什么?

3. 情感体验:

- 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 讨论:诗人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推荐杜甫其他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

2. 延伸思考:今天的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3.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杜甫,你会如何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杜甫“诗史”风格的特点,指出《石壕吏》不仅是对一个家庭悲剧的记录,更是对整个时代苦难的控诉。鼓励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培养人文精神。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石壕吏》,并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2. 选择一首杜甫的诗,尝试进行仿写或改写,体现代际关怀。

五、板书设计:

```

杜甫《石壕吏》

——记一次战乱中的家庭悲剧

一、背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

二、人物:老妇、差吏、诗人

三、主题:战争带来的苦难,人民的无奈与牺牲

四、情感:同情、悲悯、批判

五、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结合,语言质朴而有力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世界,理解其诗歌背后的社会意义。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