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师原文】秦穆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秦穆公欲袭郑,召群臣问计。公子絷曰:“郑有贤相,若不乘其丧而攻之,必失良机。”穆公然之,遂命百里奚、蹇叔等率军伐郑。
蹇叔谏曰:“不可。郑虽小,然其地险而民强,非易攻也。且晋新丧,必有备。若轻举妄动,恐有后患。”
穆公怒曰:“汝老矣,何知兵事?”
蹇叔泣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也。此去必败,吾为君痛哭。”
穆公不听,遂发兵。秦军至滑,遇郑商人弦高,以牛羊犒劳秦军,诈称郑君已知秦来,将迎之。秦军疑而退,未及攻郑。
归途中,秦军遭晋伏兵于崤山,大败,三将被俘,秦军死者甚众。
穆公闻败,悔恨不已,叹曰:“吾不用蹇叔之言,致此大败。”
于是,穆公亲往蹇叔处谢罪,拜其为上卿,厚礼待之。
注释与解读:
“蹇叔哭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秦穆公因轻信谋士之言,不顾老臣蹇叔的劝阻,贸然出兵伐郑,结果惨遭失败的故事。蹇叔在出征前曾多次劝阻,甚至痛哭流涕,预见到此次远征的危险,但秦穆公未能听取忠言,最终导致惨重损失。
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也反映出古代战争中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蹇叔虽年迈,却深谙兵法,其预见性与忠诚令人敬佩;而秦穆公虽为一国之君,却因刚愎自用而酿成大祸,成为历史上的教训。
此外,文中“蹇叔哭师”四字,不仅点明事件,更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象征着智者未被采纳的忠告与悲剧性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