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浑欲不胜簪”是一个源自古诗的词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原句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个人忧愁时的深切情感。
“浑欲不胜簪”字面意思是“头发已经稀疏到几乎无法插住簪子”。这里的“浑欲”可以理解为“几乎要”或“快要”,而“不胜簪”则是指“不能承受簪子的重量”,即头发太少了,连簪子都插不住。这不仅是对诗人外貌的描写,更是内心痛苦与无奈的体现。
在杜甫的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战乱中的长安城景象,抒发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而“浑欲不胜簪”这一细节,则让整首诗更加生动、真实,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文学角度来看,“浑欲不胜簪”不仅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压抑,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苦难与挣扎。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使得杜甫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此外,“浑欲不胜簪”也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形容因忧愁、焦虑或劳累而导致的头发稀疏、精神疲惫的状态。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不再使用簪子,但这个成语依然能够准确地表达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总的来说,“浑欲不胜簪”不仅仅是一个诗句中的词汇,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时代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坚韧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