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白居易的古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题为《花非花》。虽名为“花非花”,却并非咏物之作,而是以一种若隐若现、飘渺不定的意境,勾勒出人生中那些难以捉摸、转瞬即逝的情感与记忆。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人情冷暖,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然而,《花非花》一诗却不同于他以往的风格,它更像是一首朦胧诗,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诗中没有明确的意象,也没有直接的情感表达,却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惆怅。
“花非花,雾非雾”开篇便设下悬念,既不是花,也不是雾,那么究竟是什么?接着,“夜半来,天明去”,描绘了一种来去无踪、不可捉摸的状态。这种状态仿佛是梦境,又像是幻觉,让人无法抓住,也无法确认其真实存在。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将人生中的美好与短暂比作春日的梦境和清晨的云霞,转瞬即逝,令人唏嘘。
这首诗之所以广受喜爱,不仅因为它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它不直接表达情感,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波动。
《花非花》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美感。它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并不需要被完全理解,有时候,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正如白居易所写,世间许多事,未必能说得清楚,但正是这种模糊与不确定,才让生活多了几分诗意与回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明确的答案与清晰的边界,而《花非花》提醒我们,有时放下执念,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或许才是真正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