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什么】“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句诗以其深情婉转、意境悠远而广为流传,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经典名句。那么,“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下一句是什么呢?答案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全文如下: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无法确定归家日期的无奈;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则通过自然景物渲染出一种孤寂与凄凉的氛围。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想象着与亲人团聚、共度良宵的情景。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则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体现出深深的思念与牵挂。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不仅描绘了一个温馨的画面,更寄托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在古代,交通不便,书信往来困难,人们常常只能通过文字寄托情感。“剪西窗烛”这个动作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限温情——两人相对而坐,烛光摇曳,谈天说地,这是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幸福。
“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回忆的结合。诗人想象着,将来有一天能与对方重逢,再回首这段独自听雨的日子,那时的苦涩或许会变成甜蜜的回忆。这种情感的递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李商隐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爱情与思念的经典表达。它的下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不仅延续了诗意的连贯性,也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人们对于亲情、爱情的渴望从未改变。这句诗依然能够引起共鸣,让人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