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下字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成语是经过长期使用、凝练而成的语言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其中,“下”字作为常用字,在许多成语中频繁出现,既表达了位置、方向,也常带有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意味。那么,究竟有哪些含有“下”字的成语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下”字在成语中常常表示“向下”、“下方”或“从上到下”的意思。例如:
-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 下马威:指一开始就表现出严厉的态度或强硬的手段。
- 下笔如有神:形容写作时文思敏捷,妙笔生花。
- 下里巴人:原指民间通俗的歌曲,后用来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 下流不净:形容行为卑劣、道德低下的人。
除了表示方向或位置外,“下”字在一些成语中还表示“做出、实施”的动作。例如:
- 下决心:指下定主意,坚定意志。
- 下结论:指对事物进行判断或总结。
- 下功夫:指付出努力、认真钻研。
- 下定义:指对某个概念进行明确的解释。
- 下毒手:指采取极端或有害的手段。
此外,还有一些成语中的“下”字带有一定的贬义或讽刺意味,如:
- 下三滥:形容品质低劣、行为不端的人。
- 下作:指行为卑鄙、不体面的人。
- 下流:形容人品低下、作风不正。
当然,也有一些成语中的“下”字是中性词,或者带有积极意义,比如:
- 下马看花:比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 下笔千言:形容写作能力很强,一写就是很多字。
- 下回分解:多用于说书或小说中,表示暂时结束,留待下次再讲。
总的来说,含有“下”字的成语数量众多,涵盖范围广泛,既有描述动作的,也有表达态度或评价的。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下”这一概念的多维理解。
如果你正在学习中文,或是对成语感兴趣,不妨多积累一些含有“下”字的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