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过目成诵出自哪里

2025-11-06 18:53:49

问题描述:

过目成诵出自哪里,真的撑不住了,求高手支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6 18:53:49

过目成诵出自哪里】“过目成诵”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记忆力极强的成语,意思是只要看过一遍就能记住,甚至能背诵出来。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评价他人记忆力或学习能力时。那么,“过目成诵”究竟出自哪里?它的历史渊源又是什么呢?

“过目成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中,其中最著名的出处是《晋书·王导传》。在该书中,有一段关于东晋名臣王导的记载,提到他“少有清望,风姿端庄,博学多才,尤善属文。尝与人共读一书,未及终篇,便能成诵。”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目成诵”四个字,但其含义与成语非常接近。

不过,真正将“过目成诵”作为固定成语使用的,则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史书中逐渐形成并广泛传播。例如,在《宋史·苏轼传》中,也曾提到苏轼“七岁知读书,日诵千言,过目成诵。”这说明在宋代,“过目成诵”已经成为一种对天才人物的赞美之词。

此外,在古代的笔记小说、诗词评论中也常能看到类似的说法。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些名人轶事,也体现了古人对“过目不忘”这种才能的推崇。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过目成诵”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记忆力的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过目成诵”虽然常用来形容人的记忆力强,但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注意力、理解力、重复次数等。因此,即使有些人确实具备较强的记忆力,也不一定能做到“过目成诵”。

总的来说,“过目成诵”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承载着古代人对智慧和才华的敬仰,也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积累,而不是单纯依赖天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所学知识。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