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省公开课获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李密的生平。
-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 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理解“孝”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家庭责任感。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忠与孝之间的矛盾心理,增强对古代士人精神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文言词语的积累与理解。
- 作者情感的层层递进与表达方式。
- 文章结构的梳理与主旨把握。
- 难点:
- 对“忠”与“孝”之间冲突的理解与感悟。
- 文中复杂情感的细腻表达与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案设计(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
- 相关拓展材料(如《出师表》对比阅读等)。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文章内容。
- 完成预习作业(如字词注释、段落大意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
- 展示《陈情表》的书法作品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认为‘陈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陈情’?”引出课题。
2. 初读课文: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 疏通文意:
- 分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
-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如“臣以险衅”“逮奉圣朝”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整体感知: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应召的原因,表达了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诚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二课时:细读品析,深入理解
1. 文本分析:
- 分段讲解课文,逐段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 重点讲解“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等句子,体会作者的处境与情感。
2. 情感体验:
-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李密,面对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做?”
- 讨论“忠”与“孝”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语言赏析:
-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 举例说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体会作者的委婉与恳切。
4. 课堂小结:
- 总结文章结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感真挚,逻辑严密。
- 强调作者在忠与孝之间的挣扎与无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与责任担当。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1. 比较阅读:
- 对比《出师表》与《陈情表》,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 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与李密,谁更值得敬佩?为什么?
2. 现实联系:
-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孝”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 讨论:“现代社会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个人发展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
3. 写作训练:
- 布置作文题目:“写给我的亲人——一封家书”,要求真情实感,语言流畅。
- 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感为主线”,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孝”与“忠”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力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六、板书设计:
```
陈情表
——李密
一、背景:西晋初年,李密为蜀汉旧臣,被征召入朝
二、情感:孝亲之情、忠君之志、矛盾心理
三、语言:委婉恳切,情感真挚,结构严谨
四、主题:忠孝难全,情理交融
```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陈情表》的全文翻译。
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谈谈你对“忠”与“孝”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归去来兮辞》,完成字词整理。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