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乐观察第6期:新媒体影视传播案例分析之《上位】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院线或电视播放。越来越多的影视内容通过新媒体渠道实现“破圈”,引发广泛讨论与二次创作。本期“芭乐观察”聚焦于一部近年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热度持续走高的作品——《上位》,探讨它如何借助短视频、弹幕文化、社交平台等多元渠道,完成从“小众”到“出圈”的转变。
一、《上位》:一部怎样的作品?
《上位》是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都市情感剧,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职场与生活中不断挣扎、奋斗、成长的故事。虽然剧情并不算特别新颖,但其对现实生活的刻画较为真实,尤其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共鸣。该剧最初在视频网站上线后,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但在后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被短视频平台上的用户重新挖掘。
二、新媒体传播的“二次生命”
1. 短视频平台的“再创作”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许多用户将《上位》中的经典台词、高光片段剪辑成短剧或搞笑合集,配上热门BGM,迅速吸引大量点击与转发。这种“碎片化传播”让原本较为沉闷的剧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弹幕文化的“情绪共振”
在B站等弹幕网站,《上位》的观看量逐步上升,弹幕中充满了观众对剧中人物命运的调侃、共情与讨论。弹幕不仅增强了观看体验,也推动了剧集的“口碑发酵”。
3. 社交平台的“话题营销”
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用户自发发起上位名场面、我为什么爱看上位等话题,形成一种“集体记忆”的传播效应。不少网友甚至开始“翻旧账”,分享自己第一次看到这部剧时的感受,进一步提升了它的热度。
三、为何《上位》能“出圈”?
1. 情感共鸣强
剧中角色面对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爱情选择等问题,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高度契合,容易引发共鸣。
2. 内容“可玩性”高
剧情中存在多个“神转折”和“反套路”设计,为二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观众愿意反复观看并进行解读。
3. 平台算法助力
新媒体平台的推荐机制帮助《上位》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尤其是在Z世代群体中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四、启示与思考
《上位》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新媒体时代影视传播模式演变的一个缩影。它表明,一部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其制作质量,更在于它是否能够被“看见”、被“讨论”、被“参与”。未来,随着更多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影视作品的传播路径将更加多元、互动性更强。
结语:
《上位》的“复活”提醒我们,影视作品的生命力并不只存在于首播阶段,而是在于它能否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新观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内容,才能穿越时间与平台的限制,获得持久的关注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