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伯牙绝弦原文】《伯牙绝弦》是出自《列子·汤问》的一篇短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琴师伯牙与知音钟子期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这篇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尤其是七年级的课文内容中,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知音难觅”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古代文人之间的高雅情谊。
原文如下: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未几,雨止,云开,伯牙以为无人能赏其琴,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情感丰富、寓意深远。它通过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互动,表达了“知音”的珍贵与难得。钟子期不仅能够听懂伯牙琴声中的意境,还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心灵上的共鸣,使得两人成为千古传颂的知己。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为什么伯牙会“破琴绝弦”?
- “知音”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 如何珍惜身边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促使他们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友情与沟通方式。
此外,《伯牙绝弦》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非常适合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
总之,《伯牙绝弦》不仅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文章,更是一则关于友情、理解与人生感悟的寓言故事。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真正懂得你的人,是多么难得而珍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