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西厢记》的背景及作者关汉卿的基本情况。
- 理解《长亭送别》这一折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式及其表达效果,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语言特点与心理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真挚的情感,理解古代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心理变化及其语言艺术。
- 难点:理解“离愁别绪”在文中的表现方式及深层社会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西厢记》相关视频片段、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西厢记》相关资料,完成预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西厢记》的经典唱段或相关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对《西厢记》有多少了解?你认为“长亭送别”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结构:送别前的准备、送别的场景、分别时的情感表达。
3. 小组讨论:崔莺莺和张生分别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对话反映了什么?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语言赏析
- 教师选取典型语句进行讲解,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之间的联系。
2. 人物分析
- 分析崔莺莺的语言风格:温柔细腻、含蓄深情。
- 对比张生的言行,探讨两人性格差异及情感互动。
3. 情感体验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模仿人物语气,感受离别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崔莺莺,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讨论: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长亭送别”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拓展阅读:比较《长亭送别》与《红楼梦》中其他离别场景,分析其异同。
3. 写作练习:以崔莺莺的口吻写一封信给张生,表达离别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崔莺莺的情感变化及语言特色。
强调: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载体。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长亭送别”中爱情与命运的看法。
3. 预习下一折内容,思考人物关系的变化。
五、板书设计
```
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文本细读
- 语言赏析
- 人物分析
- 情感体验
4. 拓展延伸
5. 课堂小结
6. 布置作业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记录学生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文本深度的结合,力求在语言学习与情感体验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