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九的成语和解释】在汉语中,数字“九”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计数单位,还常常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在成语中,“九”字也频繁出现,往往用来表示极多、极致或某种深奥的含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九”的成语及其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1. 九牛一毛
释义:比喻极大数量中的极小部分,形容微不足道。
出处: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后世引申为“九牛一毛”。
用法:常用于形容某件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例句:他捐出的那点钱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2. 九死一生
释义:形容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活下来。
出处:《左传·昭公四年》:“虽有九死,其何悔哉?”
用法:多用于描述人在极端困境中幸存的经历。
例句:他在那次事故中九死一生,真是命大。
3. 九曲十八弯
释义:形容道路曲折蜿蜒,也比喻事情复杂多变。
出处:原指黄河的河道曲折,后来引申为形容事物的复杂性。
用法:可用于描写自然景观或事情的发展过程。
例句:这条山路九曲十八弯,开车十分考验技术。
4. 九霄云外
释义:形容非常遥远的地方,或思想、情绪脱离现实。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用法:常用于形容人神游物外,或对某事不关心。
例句:他一听这话就仿佛到了九霄云外,完全没听进去。
5. 九牛二虎之力
释义:形容用尽全身力气,非常努力。
出处:民间俗语,用来强调力量之大。
用法:多用于形容做某事非常费力。
例句: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块石头搬起来。
6. 三三两两,九九归一
释义:前半句形容人数不多,后半句表示最终归于一致。
出处:常见于民间谚语,表达一种总结性的意味。
用法:可用于描述群体行为或事情的最终结果。
例句:大家意见不一,但最后还是九九归一,达成了共识。
7. 百闻不如一见,九九归一
释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表示最终结论明确。
出处:结合了两个常用说法,强调经验与总结。
用法:可用于教育、劝诫等场合。
例句:虽然听了很多人的说法,但百闻不如一见,九九归一,还是要亲自尝试。
8.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释义:比喻伟大的事业是从微小的基础开始的。
出处: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用法: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鼓励脚踏实地。
例句: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9. 九九八十一
释义:本义是数学计算,引申为反复、多次的意思。
出处:源自乘法口诀,后成为民间俗语。
用法:用于形容事情反复发生,或次数非常多。
例句:他总是九九八十一地重复同样的错误。
10. 九分十满
释义:形容事情做得非常圆满,几乎完美。
出处:常见于民间说法,用于赞美。
用法:多用于称赞他人做事周到、细致。
例句:这次活动安排得九分十满,大家都非常满意。
结语
“九”在汉语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数量,更承载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智慧。通过了解这些带有“九”字的成语,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新的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