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欣赏
《水经注》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名。然余独疑之。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地势险要,山体多石且空洞,风吹浪击,确实能发出类似钟鸣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是否足以让山得此名呢?
夜泊绝壁之下,余登岸考察。山脚有巨石嶙峋,中空外坚,叩之有声,如金石之声。余与舟子攀援而上,见山上林木苍翠,崖壁陡峭,有洞穴数处,深入其中,风声回荡,似远古钟磬之音。此乃石钟山得名之由也。
译文解析
在《水经注》中记载说,彭蠡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下靠近深潭,微风拂过水面激起波浪,水与石头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就像巨大的铜钟一样,因此这座山才有了这个名字。然而我对此表示怀疑。石钟山坐落在鄱阳湖进入长江的地方,地势十分险峻,山上的岩石大多中空且坚硬,当风吹过湖面,拍打在这些石头上时,确实能够产生类似钟声的效果。但这真的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吗?
那天晚上我们把船停靠在悬崖边,然后我上岸去查看。我发现山脚下有很多巨大的石头,这些石头内部是空的,外表却很坚固,敲击它们会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我和船夫一起沿着山路向上攀登,看到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悬崖峭壁上还有几个洞穴。走进洞内,可以听到风在洞中回旋,那声音仿佛是从遥远时代传来的钟磬之音。这或许就是石钟山之所以得名的原因吧。
赏析感悟
苏轼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不仅验证了前人的说法,还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他不盲目相信书本知识,而是亲身体验,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此外,《石钟山记》语言优美,结构严谨,通过对声音来源的探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要保持谨慎态度,避免轻率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