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文言文语录】诚信,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古之贤者,常以诚为道,以信为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古人云:“人无信不立。”此语虽简,然其意深远,足见诚信之重。
《论语》有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强调,若人无信,则无以立于天地之间。盖因信为立人之基,失信则人将失信于众,终难成事。故君子修身,必先修其心,养其德,而诚信为首务。
《孟子》亦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天道自然,诚实不欺,乃天地之常理;人若能思诚、行诚,则合乎天道,得其所安。是以,诚信非仅为道德之要求,更是顺应自然、通达人生之道。
《左传》中记载:“信,国之宝也。”国家之兴衰,往往取决于上下是否守信。若君主失信于民,则民心离散;若臣子背信弃义,则纲纪崩坏。故治国者,当以诚信为本,以信取民,方能长治久安。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徙木立信”之事。秦孝公时,商鞅欲变法,恐民不信,遂令一人徙木于市,赏金五十两,众人疑而不信。后商鞅果赏之,民始信其言,于是法令得以推行,秦国由此强盛。此事可见,诚信不仅关乎个人品德,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资治通鉴》亦有言:“信义立,则天下从。”诚信一旦确立,人心归附,国家自强。反之,若失信于人,纵有万策,亦难成大事。
综上所述,诚信乃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石,治国之要道。古之圣贤,皆以诚为本,以信为行,言行相符,内外一致。今人若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当以此为训,坚守诚信之道,方能无愧于天地,无悔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