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哲学与科学的交汇点上,关于“物质”的本质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命题。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不断深化。其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物质概念的核心界定。
所谓“客观实在性”,指的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物质都以某种形式真实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这种特性区别于主观意识、观念、情感等非物质性的存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无论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意识虽然具有能动性,但它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只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的结果。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例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能量、场等概念,都是基于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得出的物质存在形式。即使在微观世界中,如量子力学所揭示的粒子行为,仍然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表现出可被观测和测量的特性。
然而,这一观点并非否认意识的存在或其重要性。相反,它强调的是意识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因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仅是哲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是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桌子、椅子、空气、水、阳光等,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而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即便我们闭上眼睛,这些物质依然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而已。这正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的体现。
综上所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物质的本质特征,也为认识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它提醒我们,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物质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