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绝句,属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古诗单元。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坚定的信念。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句意思,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升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 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全诗。
- 难点:体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所表达的高洁情操与坚定信念。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背景音乐、朗读音频)
-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查阅作者资料、了解诗的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芙蓉楼”、“江水”、“孤帆远影”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问:“你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当你送别朋友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2. 简介作者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及他的诗风特点,强调他“诗家夫子”的地位,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2. 学习生字词
出示“寒”“客”“楚”“冰”等字词,进行认读、书写练习,并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3.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逐句讲解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夜晚的江边,雨声绵绵,诗人送别友人,远处的山显得格外孤独。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释“冰心”象征纯洁、坚定,“玉壶”代表高洁的品格,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保持清白正直的心志。
2. 小组讨论
分组探讨:“为什么诗人要用‘冰心’‘玉壶’来比喻自己?”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诗人一样坚守原则的人?他们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2. 古诗比较
对比《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不同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情感升华
鼓励学生将诗人那种面对困境依然坚持信念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 以“我心中的冰心”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高尚品德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古诗的基本内容,并初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