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劝学】古时有贤者,名曰师旷。其人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尤擅音律,被誉为“乐圣”。然其一生不以技艺自矜,而以仁德教化世人。其中,他劝学之事,尤为后人所称颂。
相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已七十,尚欲学,恐晚矣。”师旷闻之,不以为然,遂答曰:“何谓晚?譬如夜行,虽暗,但举烛,则光明可得;虽老,犹可学,何惧其迟?”晋平公听后,深感其言有理,遂奋发图强,终成一代明君。
师旷劝学,非独为学识,更重在修心。他认为,学问之道,不在年岁之长,而在志向之坚。若人怀有求知之心,无论年少或年长,皆可有所成。正如《论语》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可见,学习是一生的修行,而非一时的功利。
师旷不仅以言劝人,更以身作则。他虽年迈,仍勤于研习,广读典籍,精研音律,常与弟子讲授古今之道,探讨治国之策。其所言所行,皆为后世树立楷模。
后人赞曰:“师旷劝学,非为己,乃为天下苍生。”其劝学之举,不仅启人智慧,更启人心志,使人知学无止境,贵在坚持。
今人观之,亦当以此为鉴。无论身处何境,皆不可轻言放弃。愿人人怀有一颗求学之心,不负光阴,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