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昼短原文及赏析】《苦昼短》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全诗以“苦昼短”为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世事难测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哲理意味和艺术感染力。
原文:
苦昼短,恨夜长。
何人不共春宵梦?
一梦到天明,梦醒知身老。
君不见,青松摧折,白石生苔。
朝菌不终日,蜉蝣不知年。
金乌坠地,玉兔西斜。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
谁将此身寄浮世?
不如醉卧花阴下。
莫问人间多少事,
且听风过竹林声。
赏析:
《苦昼短》开篇便点出主题,“苦昼短,恨夜长”,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白天虽短,却让人感到煎熬;夜晚虽长,却难以安眠。这种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与无奈,正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写照。
接着,诗人用“何人不共春宵梦?”引出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但“一梦到天明,梦醒知身老”则迅速将人拉回现实,梦醒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已老去,人生不过一场短暂的旅程。这种由梦入醒的转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随后,诗人通过自然意象来强化主题:“青松摧折,白石生苔”、“朝菌不终日,蜉蝣不知年”,这些意象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青松虽高大挺拔,也会在风雨中折断;朝菌生长于清晨,却无法存活至黄昏;蜉蝣寿命极短,一生只在阳光下飞舞片刻。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生命无常、时光易逝的主题。
再看“金乌坠地,玉兔西斜”,这是对太阳与月亮的描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金乌指太阳,玉兔指月亮,两者交替出现,暗示昼夜更替,时光不断向前推进。而“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则是对时间飞逝的比喻,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最后两句“谁将此身寄浮世?不如醉卧花阴下。莫问人间多少事,且听风过竹林声。”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似乎在劝慰自己,既然人生短暂,不如放下烦恼,享受当下,沉浸于自然之美中,倾听风声,感受宁静。
结语:
《苦昼短》不仅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诗作,更是一幅描绘生命哲思的画卷。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豁达与洒脱,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淡泊名利,活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堪称李贺诗作中的精品之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