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宋苏轼古诗】端午佳节,粽香四溢,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众多描写端午的诗词中,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端午》尤为经典,以其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他对传统节日的深情厚意。
原词如下:
>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又一年。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新声更入弦。
>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这首《浣溪沙·端午》虽非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但其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描绘了端午节时的风俗、人情以及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苏轼笔下的端午,不是单纯的节日庆祝,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对传统的追忆。他用“轻汗微微透碧纨”开篇,描绘出人们在炎热夏日中为端午做准备的情景,衣衫微湿,汗水轻透,透露出一种生活气息。接着,“明朝端午,又一年”,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也表达了对年华易老的淡淡哀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常见的习俗:粽子被包裹成双髻状,艾草则插在帽子上,象征驱邪避疫。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民俗风情,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节日气氛的场景之中。
“旧俗方储药,新声更入弦”一句,则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他提到古人常在端午储存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新曲新声也在节日中传唱,展现出传统与创新并存的节日氛围。
最后两句“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则是一首词中最富有情感的部分。孩童们听到关于端午的故事后感到惊讶,甚至问起“哪里才是自己的家乡”。这不仅是对异乡人的一种调侃,也暗含着对漂泊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词虽短,却蕴含深远,既有节日的热闹与欢愉,也有对人生、故乡的沉思。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将端午这个传统节日写得既亲切又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感受这份古老的文化传承。而苏轼的这首《浣溪沙·端午》,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