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作者及创作背景。
- 体会诗歌中“夜雨”、“巴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学习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 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句含义。
- 难点:体会诗人“今宵共此夜”的深层情感,以及“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想象与期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朗诵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李商隐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想到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这种情感你如何表达?”
引出古诗《夜雨寄北》,介绍作者李商隐,简要说明其诗风特点——含蓄婉约、情感深沉。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最打动你?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句讲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被贬在外,无法回家,面对亲人的询问,只能无奈回应。
“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秋天夜晚的雨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憧憬,是一种希望和温暖的寄托。
“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将来重逢时,两人回忆此刻的情景,情感更加深厚。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思念”、“等待”、“期待”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比较阅读:将本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人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如何用现代语言表达古代的思念之情?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夜雨寄北》是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而情感真挚。
-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6.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曾经因思念而产生的一个瞬间。
五、板书设计:
```
古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情感:思念、期盼、孤独
意象:夜雨、巴山、西窗烛
风格:含蓄婉约,情深意长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今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增强文化自信与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