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能用符号或文字表达加法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该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兴趣,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应用。
- 难点:理解结合律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数字卡片。
-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卡、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明去超市买了3个苹果,5个香蕉,4个橘子。他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 + 5 + 4。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式?哪种更简便?”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运算顺序,如先算3+5=8,再加4;或者先算5+4=9,再加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规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多个数相加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例如:
- (2 + 3) + 4 = 5 + 4 = 9
- 2 + (3 + 4) = 2 + 7 = 9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从而发现“改变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
2.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结合律的表达方式:
- 文字表达: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 符号表达:(a + b) + c = a + (b + c)
3. 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教师举出更多例子,如:
- (10 + 20) + 30 = 10 + (20 + 30)
- (15 + 25) + 10 = 15 + (25 + 10)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类似的算式,并验证其正确性。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如:
- 计算:(12 + 8) + 15 和 12 + (8 + 15),看结果是否相同。
- 填空:(6 + 7) + 9 = 6 + (___ + ___)
2. 拓展应用
出示一些需要灵活运用结合律的题目,如:
- 计算:27 + 18 + 23
- 提示:可以将27和23结合,先算27 + 23 = 50,再加上18。
3. 小组合作
分组完成一道综合题,要求使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派代表展示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
- 加法结合律是加法运算中的一种重要规律;
- 灵活运用结合律可以简化计算,提高效率;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
2. 自己编一道含有三个数相加的题目,并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板书设计
```
加法结合律
(2 + 3) + 4 = 2 + (3 + 4)
(a + b) + c = a + (b + c)
特点:改变加数的结合方式,和不变。
用途:简化计算,提高效率。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训练,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