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有没有大佬愿意带带我?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06:11:17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此文以游江夜景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乃呼酒取径,载酒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曰:“然。”

吾问曰:“汝何往?”曰:“吾与汝同游于赤壁之下,今已别矣。”吾欲问其详,而道士化去。予乃觉,而熟视其处,惟见江流浩荡,月光皎洁,不知其为何物也。

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两位客人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霜和露水已经落下,树叶都已凋零,人的影子投在地上,抬头便看见明亮的月亮,于是叫人拿酒,沿着小路走,带着酒到赤壁下面游玩。江水发出声音,岸边高耸千尺;山高月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几天,这江山已经变得陌生了!

我提起衣襟向上攀登,踏过险峻的岩石,拨开杂乱的草木,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山石上,登上像虬龙盘绕的山道,攀上栖息着鹘鸟的危险巢穴,俯瞰着水神冯夷的幽深宫殿。两位客人无法跟上来。我突然大声呼喊,草木为之震动,山谷回响,风起水涌。我也感到一种莫名的悲伤,肃然起敬,感到寒意逼人,似乎不能再停留了。于是返回船上,任其漂流在江心,随波停泊。

这时已是半夜,四周寂静无声,恰好有一只孤鹤,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的下裳,白色的上衣,发出清脆的叫声,掠过我的船向西飞去。一会儿,客人离去,我也入睡。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盈地经过临皋亭,向我作揖说:“你在赤壁游玩得快乐吗?”我问他名字,他低头不回答。“啊!原来如此!昨晚飞鸣而过的,不是你吗?”他说:“是的。”

我问他:“你要去哪里?”他说:“我和你一起在赤壁下游玩,现在已经分别了。”我想再问他详细的情况,道士却消失了。我醒来后,仔细看看那地方,只见江水浩荡,月光皎洁,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结语:

《后赤壁赋》通过描绘夜游赤壁的奇景与梦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超脱境界的向往。文章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是中华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