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思念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怀念。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是杜甫抒情诗中的代表之作。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战鼓声断绝了人行的道路,边塞的秋天传来孤雁的鸣叫。
从今晚起露水变得洁白,月亮却照着我的故乡。
我虽有兄弟,却都流散四方;没有家可归,也无从打探他们的生死。
寄出的书信长久无法送达,更何况现在战事仍未停止。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战乱而漂泊在外,与家人失散,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牵挂与忧虑。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孤雁的哀鸣、露水的清冷以及明月的温暖,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尤为经典。这里的“白”不仅指露水变白,也暗含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月是故乡明”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即使身处异乡,那轮明月依旧映照着故乡的土地,寄托着诗人无限的乡愁。
后两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抒胸臆,道出了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创伤。兄弟四散,亲人不知生死,这种无助与痛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更是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战争持续不断的担忧与愤懑。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忧患之情。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