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具有高瞻远瞩、掌控全局的能力。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建筑方式,意指在高高的屋顶上倒水,水流自然势不可挡,寓意着掌握主动权、占据有利位置。
一、“高屋建瓴”的意思
“高屋建瓴”字面意思是站在高处的屋顶上倒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引申为从整体出发,把握大局,以高明的眼光和策略来应对复杂的问题。它强调的是战略上的优势和对局势的全面掌控。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领导者、决策者或有远见的人,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屋建瓴”的出处
“高屋建瓴”最早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虽然文中并未直接出现“高屋建瓴”,但其思想与这一成语高度契合。
后来,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用“高屋建瓴”来形容文章结构严谨、气势恢宏,从此,“高屋建瓴”逐渐成为常用成语。
三、“高屋建瓴”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统揽全局
- 反义词:目光短浅、顾此失彼、束手无策
四、“高屋建瓴”的造句示例
1.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
2. 他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3. 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高屋建瓴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深度。
4. 这位企业家凭借高屋建瓴的判断力,成功带领公司度过难关。
5.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国家领导人始终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应对各种挑战。
五、使用“高屋建瓴”的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的决策能力、战略眼光,不适合用于描述普通行为或小事。
2. 语境搭配:通常与“战略”、“全局”、“分析”、“布局”等词语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3. 语气正式:该成语属于书面语,适合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不宜随意用于口语交流。
六、结语
“高屋建瓴”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善于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掌握主动权,从而实现更好的结果。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拥有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