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黠鼠赋》是一篇颇富趣味与哲理的小品文。这篇文章由苏轼所作,通过一个关于老鼠的小故事,阐述了作者对智慧与生存策略的理解。
原文大致如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叩而聆之,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囊中,寂无所闻,以为死矣,出而走耳,向之伺者皆误。夫以寸胶此鼠之尾,不能动也;以尺绳缚此鼠之足,不能拘也。物固有所然,事固有所可。苟以其能蔽于明,故虽小技,亦不可忽焉。”
译文如下:
苏轼晚上坐着,听见有老鼠正在啃咬东西。他拍打床铺想制止它,声音停止了一会儿又开始作响。于是叫来童子用蜡烛查看,发现是一个袋子,敲击袋子听里面的声音,说:“啊!这只老鼠被关在里面出不去。”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寂静无声,举着蜡烛寻找,却发现里面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这刚刚还在啃咬东西,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刚才听到的声音是什么,难道是它的鬼魂吗?”把袋子倒过来,老鼠掉在地上就跑掉了,即使有敏捷的人,也无法抓住它。
苏轼感叹道:“真奇怪啊,这只老鼠多么狡猾!它被关在袋子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让人以为它已经死了,结果一倒出来就跑了,之前那些守候的人都被它骗了。如果用一根细线绑住它的尾巴,它无法动弹;用一段绳子绑住它的脚,也无法困住它。事物本来就有这样的情形,事情本来就有可以这样的道理。如果因为它能遮掩自己的真实情况,所以即使是小小的伎俩,也不能忽视啊。”
这篇短文通过一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老鼠的机智与灵活,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事物表象的认知局限。苏轼借此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并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寓言式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还传递了深刻的哲理思考。